沙粒观潮- “农民工“到”产业工人“的转型思考

通过 葛进

March, 28, 2019

畅想一下,如果这次比赛队伍地技能水平能够成为中国装配式产业工人地平均水平,那在施工环节的效率肯定能大大提升,再进一步,随着设计端的经验积累和快速学习,配合相关装配式建筑标准的落地,合理的设计将大大减少总建造成本,大幅缩短工期,释放施工环节的装配效率。那么无需刻意去追求装配率,又快又省钱的建造方式自然会得到市场的拥护。

本文背景
上周“首届全国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职工组总决赛在北京圆满收官。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41支队伍、109名选手参与了决赛的角逐。芬兰佩克集团,长期植根于中国建筑业增质提效的绿色转型,积极参与支持了本次大赛的总决赛环节。我很荣幸地作为企业代表,在现场见证了国内最优秀的装配式施工团队的各项技能比拼。

一个行业的转型,对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每个企业、直至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不同的。我国的建筑行业从来都被认为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普通大众对建筑工人其实也形成了一些“农名工”的印象,如果有机会能让普通大众看到本次比赛中的参赛队伍所表现出的职业技能,我想大家都会认可这是一个高素质、高门槛的产业工人群体。
由于之前我在工地有多年的项目经验,公众号的责编鼓励我分享一下亲历建筑业变革的感受。国家建筑行业的升级改革是一股大浪潮,而我就像巨浪里的一粒沙,渺小却真实地投身于浪潮中。所以本文地视野也只能算是沙粒观潮吧。


早期对建筑工地的印象

我从小就很喜欢建筑,觉得建筑是可以沉淀下来的历史。因为家里有很多人从事建筑行业的关系,很小的时候就在工地待过。毕业后,就进入施工单位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施工单位的工作强度很大,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也很少休息,建筑工人的劳动强度更大,尤其是有些项目需要赶工期时,工人们每天的作业时间甚至会长达十多个小时。当时的工程项目都是以现浇结构为主,很少有装配式建筑,对于工地现场的木工、泥工、水电工、焊工、钢筋工、架子工、抹灰工、腻子工、幕墙工、管道工、混凝土工等岗位,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那个时候如果要抢工期,要不就是人海战术,要不就是增加单个劳动力的劳动强度,反正算盘都是打在了工人身上。后来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到工地上来工作了,建筑工人的平均年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也逐年增加,“招工难”成了很多施工单位头疼的问题。

响应大趋势,小窥装配式

最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很多掷地有声的政策纷纷出台。身在建筑行业的人,无论是观望的、怀疑的、欢迎的,多少都好奇这种搭积木式的建筑到底是不是靠谱。我也看了很多国外的案例,欧洲的、日本的,觉得在国外,这确实是降低施工现场的劳动力用量,提高建造效率的一种方式。怀着热情和好奇心,总想要去更多地探索这种全新的建造方式。在浏览国外案例时,最好奇地就是这些预制件是怎么连接的,毕竟结构的核心就在于连接节点,可靠的节点才让这些拼装起来的模块成为正儿八经的建筑,而不是一个巨型的乐高玩具。就在这个当口,我遇到了佩克,这个做了50多年的预制建筑连接系统的公司。
刚进公司接受培训时,真的感觉自己眼前新开了一扇门,原来建造有这么多的可能性。在学习螺栓连接技术时,看到公司在国外很多项目的框架柱都“一柱通长”,单根柱吊装时,柱身高度可达二十多米,安装快速并且没有任何的支撑,这对我原来的很多建筑施工的想法有颠覆性的冲击。佩克的产品不仅很有创造力,也有很严谨的理论和测试。可能源自天生的开放性基因,欧洲的工程师不容易被经验束缚,反而越有经验,越是勇于创新和尝试。他们很喜欢有挑战性的项目,甚至可以为一个项目量身定制一个结构件或是一套系统。佩克的很多发明也是来自于为客户解决建造过程中的难题而诞生的。

蹒跚学步中积累经验

记得以前有一个住宅项目,项目开始时有很高的装配化目标,后来由于赶工期,最后几栋楼不得不改为了现浇。听着实在有些尴尬,装配式的一个最重要的优点岂不是速度快吗?
目前国内的装配式项目,大多数还停留在基本构件的装配上,真正预制率并不高,很多建筑都是现浇+装配来施工。加之施工队伍的技能不熟练,在现场操作中,往往会觉得现在的装配式建筑反而不如原来的现浇做法来得更得心应手。这确实是目前国内做装配式项目时常会遇到的尴尬。当然这种尴尬也不仅是来自于施工团队的技能不够成熟,很多还是来自于整个行业对于装配式建筑的陌生,在欧洲的装配式建筑中,设计师前期就会综合考虑构件生产和施工环节的整个过程,比如构件的尺寸、运输、现场的吊装等。所以他们很多设计能够凸显出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回看装配式理念地本身,岂不是把施工阶段的问题提前到设计阶段提前进行考虑和优化,把现场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实现的改动提前到设计图纸上的改动,就像杠杆效应一样,从而实现效率提高和成本节省地目标。反之,若是设计思路一成不变,被放大地可能就不是益处了。
然而,哪个新行业的发展不是从蹒跚学步开始的呢?

过程对了,结果自然会好的

国家推进装配式建筑这些年来,行业自身也开始慢慢意识到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我们开始意识并承认在经验、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严重缺乏。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诚实的自我觉察是引起真实改变的动力,应用在行业发展上也是如此。有了这样的觉察,行业的热情从盲目地追求装配率,转变为更踏实地来培养人才、学习积累经验、潜心探索适合本土建筑业的装配式技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陈宜明总工程师在第十七届全国装配式建筑交流大会上强调了国家推进装配式建筑从“大力推进“到”稳步发展“,更是明确了行业推进的关注点。行业中看到越来越多务实的现象,比如这次的比赛。举办全国首届装配式建筑技能竞赛,无疑有助于发现与培养高水平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推动工艺技能水平的发展,落实装配式建筑的效率优势。
畅想一下,如果这次比赛队伍地技能水平能够成为中国装配式产业工人地平均水平,那在施工环节的效率肯定能大大提升,再进一步,随着设计端的经验积累和快速学习,配合相关装配式建筑标准的落地,合理的设计将大大减少总建造成本,大幅缩短工期,释放施工环节的装配效率。那么无需刻意去追求装配率,又快又省钱的建造方式自然会得到市场的拥护。

作者: 葛进
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
佩克集团中国区销售工程师

Share
查看所有文章